这种绝对“刘皇叔”风格的广告语不仅让“老大”伊利极为受用,同时也向呼和浩特的消费者们传递出“蒙牛也很大”的心理暗示。
西方有句谚语:站在巨人的肩膀,你就变成了巨人。蒙牛的广告托起了伊利,也抬高了自已。作为领导者的伊利也许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蒙牛在吹捧伊利的同时,也顺便为自已建起了超越伊利的台阶。伊利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蒙牛依靠的大树和伺机攻击的目标。蒙牛把自已紧紧地锁定在伊利的身后,扮演着忠实的“马弁”和没有野心的“跟随者”,但却从未停止过超越伊利、击败对手的准备。
在蒙牛的“市场跟随”中,他们选择了被伊利忽视的二、三线市场作为突破口,避开伊利的主战场,大举进军地、县线级市场。
在蒙牛的“产品跟随”中,他们效仿伊利的所有产品种类,并放低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客户购买率和市场占有率;
在蒙牛的“包装跟随”中,他们放弃了伊利的高端利乐包装,而和利乐合作开发出更加低廉轻便的低价格利乐包,从而在成本上获取竞争优势。
在蒙牛的“品牌跟随”中,他们的广告词也从“向伊利学习”变成了“千里草原,腾起伊利、蒙牛乳业”;又从放眼全国的“为内蒙古喝彩,中国乳都”到充满挑衅的 “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伦苏”。蒙牛的战略意图已清晰明确,剑峰所向直指伊利,蒙牛正在把自已从“跟随者”变成“挑战者”,并开始了问鼎“领导者”地位的全力冲刺。
2000年,蒙牛销售收入2.94亿元,销售额跃居乳品业第11位。
2001年,蒙牛销售收入8.5亿元,销售额居乳品业第5位。
2002年,蒙牛销售收入20亿元,销售额居乳品业第4位。
2003年,蒙牛销售收入40.7亿元,销售额居乳品业第3位。
2004年,蒙年销售收入72.1亿元,销售额居乳品业第2位。就在这一年,伊利出现了“独董风波”,董事长郑俊怀等利用私自注册的金信信托公司,以总价2.8亿元变相持有伊利14.33%的国有股权。2004年12月,郑俊怀等5名伊利高管东窗事发,因涉嫌挪用巨额资金用于个人盈利,被内蒙古高检依法刑事拘留,伊利出现了重大的危机。
在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高速公路上,一直扮演着领导者角色的伊利出了“车祸”,蒙牛顺利地在对方犯错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超过了伊利。
2005年,蒙牛的销售收入为108.25亿元,轻松占据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冠军宝座。
蒙牛的“刘皇叔”终于“称帝”了,称帝后的蒙牛在没有“尾灯”的高速公路上独自行驶,却又在2008年驶进了“三聚氰胺”的深渊泥潭。
而刚刚从“领导者”变成“跟随者”的伊利,此刻却在谋划着一场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大戏。接替郑俊怀执掌伊利大权不到3个月的潘刚,迅速地把伊利带出了MBO阴影。并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以中国乳品业“责任论”倡导者的身份高调出手,为伊利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弯道超车曲线。
世事难料。三十年才河东,三十年又河西。听起来有些宿命,但是谁又能否认隐藏在蒙牛、伊利两大品牌“轮流坐庄”背后的竞争规律呢?
三、中国炒货行业中的“刘皇叔”
一枚小小的瓜子,可以在中国创造出500亿元的年产值。一个被“磕”出来的巨大市场,一个被“磕”出来的商业蓝海,至今仍然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在迅速地增长。这是中国市场的神奇,也造就了中国品牌的传奇。在这个“磕”出来的行业里,谁是“领导者”?谁又是“刘皇叔”?
“傻子瓜子”和年广久的名气,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曾经被邓公多次提及,更是因为“傻子瓜子”和年广久开创并带动了一个全新的产业:炒货业。如果追溯中国炒货产业化的源头,不可能不提及年广久以及他所创办的“傻子瓜子”。“傻子瓜子”曾经是这个行业中唯我独尊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