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案例是笔者搜取的相关的浙企转型案例,供参考
一、降成本、做减法、齐抱团
诸暨: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况且企业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为了拿到更多的“蛋糕”,一些企业间互相“拆台”的事情并不少见。而在诸暨却出现这样的现象——一家企业遇到困难,其他企业纷纷伸出援手,助其渡过难关。前段时间,丹吉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冬英为了帮助两家同行企业申请名牌商标,上北京联系有关部门,并为他们进一步做大做强出谋划策。
“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可能一起垮台,这已成为诸暨民企的共识,”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诸暨市企业家协会会长赵林中说,民营企业家眼光要看得更远一些,只有大家“抱团取暖”,才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案例:
广博文具:创新升级增效益
宁波的文具行业发达,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
宁波文具龙头企业之一的广博集团,旗下拥有8个工厂,用工数高达5700人,“现在,我们一年新增的人工开支已经超过1000万元,其中养老保险一块的开支达到700多万元,剩下的还包括给工人提高了15%-20%的工资。”广博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戴国平表示。
广博集团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生产传统文具的企业。如何走出困境?广博董事长王利平的回答很干脆:“变则通,通则久”。
传统文具产品的附加值低,往往也买不了好价钱。广博就走科技创新的路线,在目前仿效风盛行的情况下,为了保护研发的成果,广博通过专利的申请,给竞争对手设置门槛。科技创新为广博数码公司上半年实现销售1.5亿元,其中以数字相框、GPS导航等数码产品为主。“目前,广博的研发投入是销售收入的3%-5%,我们上半年的销售收入是15.86亿,同比增长22.4%。”广博集团的办公室魏主任告诉记者。
案例:
申洲针织:节能降耗抠利润
而在宁波最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许多大企业开源节流的视角以及一些方法,也是中小企业可以借鉴的。
作为宁波纺织的龙头宁波申洲针织上半年实现了利润3亿多元,同比增长10%,增速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这是每家出口企业都要面对的。不能从人力上省,我们就打‘组合拳’来省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申洲国际集团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
集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于一体的申洲针织耗水量特别大,他们很早就开始做节能降耗的命题。申洲针织通过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建设水回用设备等等一系列节能措施让生产成本降下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