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人善于创造概念与理论,是知的典型,所以美国向外输出知识。日本人善于做事,非常实干,是行的典型,所以日本更多地是向外输出有形产品。我们国人讲究的是知行合一,可是做的不好:在知的方面,我们知道很多,因为我们一直在引进知识(经济学家胡鞍钢2003年指出我国现阶段处于引进知识的阶段),学习引进的知识,跟着别人转。
学来的东西,遇到国情、企情便水土不服,或藉口水土不服,转而继续引进新的知识,继续学习,如此形成了一个不良的循环。其结果是,让更多的人停在知的层面而行动不力。换言之,我们知道很多,却又创造不了很多可以向外输出的东西。日本企业很骄傲地说:“知不等于会”。确实,他们可能知道得并不很多,但是他们做得确实好。连美国的管理大师们也惊叹于此。
回顾我培训过的领导层学员达数万人,他们在接受我培训之前也大都经过多次的管理培训。我在培训过程中,让他们结合曾经学过的某个具体的管理知识(工具或方法)与自己的管理实践谈谈心得体会,大部分学员的回答是“还没实践过”。管理是讲究成本的,一味求多,学到那么多知识却不用。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对公司而言,是浪费,对领导者本人而言也是浪费,浪费时间,精力与体力。
知者多喜于学而惮于行,行者常碌于为而讷于知,唯具使命者方能知行合一。作为培训师,在知的基础上,我要求自己做到抓一切机会去实践、体验、感悟自己所要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当我在公司做营销总监、策划总监的时候,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绩,也是将知道的一些知识适当运用的结果。所以我想,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务须做到知行合一,降低学习的成本,提升自己的修养,同时给下属做一个知行合一的表率。
每次,我提及周边哪个人又毅然地辞职创业,或者远走他乡追寻理想,都会被别人浇冷水:他是成功了,可是又有多少人也这么做了却没有成功的呢?我的逻辑是:有想法,去实践,至少有实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最最重要的。而很多人的逻辑则是:没有必胜的把握就冒失行动,会比原地不动输得更惨。这两种逻辑都没错。问题在于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是稳定,还是生命的激情?我有个前同事先是辞了职开了贸易公司挣了不少钱。
最近听说他卖掉了挣来的两幢房子去实现自己的心理工作室的理想,结果赔得血本无归,如今又回到了当年辞职时的原点——甚至还不如当年,辞职时毕竟他还有点积蓄。但我坚信经过这次打击,他会更成熟,而他有创意的生命力则会引导他最终走向辉煌。即使到最后,他依然没折腾出什么来,至少他可以问心无愧地写个墓志铭:想做的事,我都做了。这比浑浑噩噩过了一辈子安稳日子更值得尊敬。此外,在企业调研与咨询的过程中,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了解到,业界内经常能听到XXX职业经理是理论家,但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等等。更有众多资方老板为之痛心疾首,自此拒绝引用职业经理人。
原因很明白,个别企业领导说的多,做的少,或者说的和做的不一样,更有甚者光说不练。其实,这样例子不在少数。这里有我国目前企业领导生存环境不成熟的原因,但可以肯定,更多的是我们经理人自身的问题。在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看来,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在解决:
一是要有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