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最终赢家为何是刘邦?刘邦能耐何在,居然能把楚霸王项羽打败呢?
因为从表面来看,刘邦的能力跟项羽没法比,说到刘邦其人,历史对他的描绘是:地痞无赖,贪杯好色,秦时虽做过一个小小的亭长(类似于现在的乡长),但一点本事都没有。倒是项羽个人优势多多,一是楚国贵族后代,再则力量很大,生得魁梧,力能扛鼎,还读过少许兵书,学过万人敌,打起仗来非常厉害。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刘邦,他反而成功了。要问原因,刘邦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他也有一般人不具备的优点,譬如说,他的很多优势是项羽没有的,这正是他的厉害之处,所以仅仅用了八年时间,刘邦就顺利地得到了天下。
说到刘邦的优势,首先他和项羽一样,有自己的远大志向。在他做亭长的时候,有一次出公差到当时的首都咸阳,在路上看到秦始皇出来的排场,就大发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对于一个没读什么书的人来说,有这种志向难能可贵。所以历史上有“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样一句褒义刘项的古诗,想当初,秦始皇焚书坑儒,以为实行愚民政策这个天下就太平了,孰料坑灰没冷,几个未读书之人就砸起了秦朝大锅。
由此看来,刘邦的成功跟未读书关系不大,除了他有宏大的志向外,引用刘邦说过的一句很精辟的话:“人可以不读书,但不可以不识人”。他能够得天下,还跟他知人善用有很大关系,而且这个是关键。
要做到“知人善用”,首先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话说大将韩信投奔刘邦时,曾单刀直入地问刘邦:“大王,请问,您的能力跟项王的能力比起来哪个能力强?”刘邦思索半天,然后老实地说:“我的能力比不上他啊”。既然刘邦的能力比不上项羽,为什么韩信还要离开项羽投奔他呢?韩信虽然没有自知之明,但还是有知人之明的。
所以说成大事要有知人之明,知人谓之“智”;我们要能够知道他人的才能,然后善用之。大家看刘邦得到天下后,他在总结为什么失败的是项羽,成功的是他时,他就说:“关键在于识人和用人,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天下最优秀的三个人才都被我用上了,能够为我所用,我能不成功吗?”所以说,一个成大事者,不在于自己的能力有多强,而在于你能否运用上大众的智慧,刘邦因为能调动和运用集体的智慧,所以他个人虽然一无所能,但是他又无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