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篇:构建企业发展能力实战系列之八
企业变革,领导者的“权谋”与“权术”(下)
陈竹友
注:本文已全文刊登在9月11日《安徽经济报》“企业兵略”专栏。该专栏由陈竹友个人供稿,中国企业能力研究中心协办。
企业政治被很多人解读成企业内部人员相互之间的“勾心斗角”,也有人把它归纳为“非
正式组织”与企业管理组织之间的一种“博弈”现象。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值得商榷之处,政治既然是把“众人”作为管理对象,其内涵和实质都应该与组织行为、团队目标、发展方向以及领导者个人能力和领导艺术相结合,才是领导者管理变革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一、领导者在企业政治中的权衡能力
中国古代,“权”是指称锤,“衡”是指称杆。“权衡”的原始意思是指称量重物的称。而“权”与“力”两个字合并的意义表明了“权力”的本质在于公平、公正地使用手中的资源和能力。
《韩非子》最早把“权衡”一词解释为“法度”或“标准”。他说“使人尽力于权衡”,是指每个人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不违规行事。而今天,人们把“权衡”理解成在多种事物之间进行比较、判断、抉择,使之保持平衡、公正、恒定状态的一种技能。是领导者在“鱼与熊掌”面前做到两者兼得,并能让对立的事物在矛盾中维持平衡的一种领导艺术。
企业是以追逐利益为基本目标的组织,同时又是各种利益的集合体和博弈场。如何平衡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政府、社会及相关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既是方向也是方法。无论是企业外部还是企业内部的关系和利益平衡,都是企业领导者必须面对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组织的成长需要组织纪律的规范和约束,而组织成员的“情感诉求”却与组织纪律形成天然的对立统一。解决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不仅需要理性的组织制度、组织伦理,也需要感性的组织文化和高超的利益制衡。并实现“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平衡的成长关系。而这一切,均来自于企业领导者对于企业组织管理的政治高度和高超的内部力量制衡艺术。
二、企业政治中的领导权谋与权术
汉朝刘向在《权谋》一书中说:“权谋有正义与邪恶两种:君子的权谋是正义的,小人的权谋是邪恶的。”
中国人历来讲究策划和谋略,《孙子兵法》更是将兵家谋略升华到“上兵伐谋”的高度和境界,而“权谋”与“权术”两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目的不同而已。一般情况下,以权力或计谋战胜邪恶者被称之为“权谋”,而以权谋私者或用“阴招”排除异已者则被归入到“权术”一类。
既然微观的企业政治客观存在,那么企业领导人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之中,适当地了解并运用领导权谋就是完全必要的。尤其处于变革时期的企业领导者更是如此,一个善于权谋的企业家总是能在企业处于激烈的人事动荡时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救组织于水火。几乎所有的企业变革都是从人事变革开始的,而人事变革的手段和方法绝对不是“刽子手”般手起刀落那么简单。深暗权谋之术的领导者都知道企业内部的人事变革总是在表面上波澜不惊的情况下,背地里血雨腥风地完成。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企业变革管理中领导者的权谋与权术之间作一对比,简述如下。
1.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对比:任何一项被称之为“权谋”或“权术”的运作案例背后,都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和极高的风险成份。我们可以简单地从目的性方面理解,为企业或员工利益而使用的是“谋”,为私人利益所用的为“术”。
2.隐蔽性与结果公开后公众评价的对比:无论谋与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讲究其隐蔽性。其隐蔽性越强,其谋略就越高,成功的机率也就越大。但当谋略成功并被公众了解之后,人们对该谋略过程的评价则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战胜吴王夫差,被人称作“谋”;而“倘若当初身先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的王莽,称帝之前的苦心经营则被称之为“术”;
3.民意支持程度的对比:凡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支持程度高的策划就是“谋”,反之则
是“术”;
4.操作手法上的对比:诸葛亮七擒孟获,不忍伤生,虽使用火牛阵等极端手法,但最终结果仍是使绝大多数云南“蛮民”避免战乱、得以生息,所以称之为“谋”;而蒋介石为除掉红军,在湘江之战时,使用的“一石三鸟”之计,虽未得逞但手段下作,自然就是“术”了。
企业领导者无论是在企业的商业经营运作,还是内部的变革整合,谋略和方法都是必须的。但其前提条件是必须保持领导者个人的职业道德和企业的商业品行,否则,任何高超的谋略都将、也只能会招来灭顶之灾。这一点既是管理规律,也是对领导者的道德要求。
作者:陈竹友,中国企业发展能力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企业发展能力体系管理咨询理论创始人,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特聘讲师,清华大学总裁高级研修班专家讲师, 商曌管理咨询公司首席知识官总经理、CKO, 《企业成长密码》作者,著名管理咨询师、企管顾问、MBA/EMBA能力战略指定讲师。
主讲课程《企业密码-基于企业发展能力的基因战略》、《企业基因战略-构建企业明天的竞争能力》、《职业经理人必备的八大能力》、《基于过程的目标与绩效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