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真的是平的?
美国次级贷引发的“伤心太平洋”,“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浸袭”。来自世界各国的反映和动机千奇百怪,让人目不暇接;各国政府、金融、经济等首脑部门或部门首脑更是风声鹤唳、亦避亦趋;各种怀着无比复杂的关注、关切、关防、观望心情的评论和评说随处可见、俯拾皆是。
世界真的是平的。
至少,当今的中国人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中美两国经济关联程度之深、中国外汇储备被美利坚套牢之巨、中国外贸出口份额在美国所占比例之重、人民币汇率及保值程度与美元对接之密切、30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人熏陶之浓。。。。。无不让国人为之关切。
如果说2008年注定是多事之年;那么2009年就只能是沉寂之年了。这种类似玄学的、毫无科学道理的假说、预言,其实既符合中国阳阴之道,也符合西方辩正之法。正所谓盛极必衰、衰极必盛,也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笔者一直从事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算是微观中的微观了。所以绝不敢枉称对经济学有研究,更没有资格与专家、学者去捭阖世界级的宏观经济。但是,种种迹象所放射出来的信息却又如此真切与清晰,以下关于2009年中国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推断正是基于这些信息而判别的,也许能侥幸言中一二?
您就当是“预测”吧。
预测一:人民币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流通货币
次级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只是美国遇到的众多麻烦的一种。在国际问题的处理上,伊拉克战争给美国造成巨大的财务负担,政府的财务赤字,是引发国内系列问题的导火索。在美国政府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贷款银行之后,又出现了雷蒙兄弟公司的破产、美林证卷公司被美国银行的收购,AIG 公司被美国政府接管等。现在,摩根史坦利和高盛集团向政府申请转为传统银行,开始经营传统的个人储蓄存款业务。
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发生,代表着传统的华尔街模式将发生巨大的改变。也表明美国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自由市场的模式在政府介入下,有了社会主义的色彩。今年又是美国的大选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是否还会出现其他状况,谁都不知道。因为,在如此大规模的危机和倒闭之中,倒闭公司财东们的口袋里却仍是满满的,普通纳税人却在忍受煎熬。美国最后的债务要么由其他国家的“王老五”来买单,要么只能转嫁到美国纳税人的身上。最糟糕的是美国习惯了让别人受苦,自已享乐。一旦轮到自已掏钱买单时,国内动荡将不可避免。
现在在美国国内很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美国已经没有了人才。只要老人,如共和党的麦坎;黑人,如民主党的奥巴马;和女人,如希拉里和伊林(共和党的副总统候选人)。他们之所以出来选总统,是因为美国现在的问题, 没有能人可以管得了。
全世界再次把目光聚集到美国人身上,都在观望中关注着最新的进展,各怀心事、各打算盘,欧盟对美国政府的救市方案无动于衷,俄罗斯仍然是一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不屑和强硬。也许只有中国最真心地希望美国的救市方案取得效果,因为这样中国数千亿的美国债卷就不会损失殆尽。
如果中国保持中立立场、不参与美国救市,即使美国能从这次危机中摆脱出来,美元也不可能再成为世界唯一的流通货币了。将来世界最大流通的货币应该是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分天下。
预测二:第一批“新地主”将在中国出现
9月30号,胡景涛总书记前往安徽省小岗村视察,定调新“土改”,允许“流转土地经营权”。
小岗村,既是农民“包产到户”的发源地,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范点。从当初肯定小岗村农民的“非法所为”开始,它就不再是中国一个普通的乡村了。胡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前往小岗村的政治含义,已非常明确地释放出来了。
随着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发展,城乡差距也被拉到了历史的最高位。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首要问题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而包产到户的政策初衷已经完成其特殊时期的历史使命,“农民进城”催生的城市化发展对农民和农村、农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农村空心化、农田抛荒化、城镇侵占化、种植低效化等等问题迫使政府“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
如果,土地流转得到大力提倡,中国农村将出现“新地主”阶级或可称之为“庄园经济”。因为,不愿意耕种、无劳力耕种、低收益耕种的农民会把自已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包给其他的农户或农场主。而这些转包了土地的“农户”(也许是其他资本投入到农村的产业阶层),会根据他们所掌握的市场信息、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大面积改良农田,种耕传统农民从未耕种过的经济作物,以期彻底改变中国5000年来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随着他们收益的不断增加,他们会不断地扩大自已的种耕范围,流转更多的土地,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化农场经济—中国农村的“新地主”阶层从此产生。
预测三:中国城市化建设脚步放慢
农村土地流转后带来的长久效益不仅仅是催生新农业、新农村的新动力,更主要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使农业产业化的基因。近30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靠城市建设投资和城市开发的土地资源增值而获得。一方面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繁荣渐显饱和,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对于城市化建设的投入过于宠大,必须调控压缩。而且,城镇化扩张侵占的农田数量也到了激发城乡矛盾的极限。
面对2008年的经济拐点,中国城市化建设降温之声早有风闻。只是中央政府没有明确政策出台干预之前,地方政府是不可能就此罢手的。所以, 2009年中央政府对地方城镇建设资金投入的控制力度必将加大。可以断言的是,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始,地方城市建设项目必将受限。刚上马的城建项目很有可能从此叫停,已审批的项目也有可能留手不发。
那么,房地产公司、城建公司、路桥公司、水泥行业、建材行业、建筑设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从明年开始必将走向低谷。最保守的估计也有近三分之一的相关产业面临危机或被迫转型。
预言四:房地产业拖累其他行业
自今年3月起,中国房地产界的“猪坚强”们苦熬了半年后终于开始放弃抵抗转向“料理后事”的具体事务中去了。据国内多家媒体透露:自2008年6月始,中国房地产界每月在媒体上投放的广告费用超出以往一整个年度的广告费用总额。由此可以看出地产商们急于脱手的焦虑心态可见一斑。无论地产商如何优惠,送东送西地大力促销,但市场却越来越显得“可怕得平静”。以笔者所居住的城市合肥为例,8月份媒体上还在宣称合肥市房价“仍在上涨”,但十月一号“黄金周”一周内,全市商品房的销售量却仅有一套!
一方面是房地产销售的急剧降温,另一方面是银行在房地产业信贷的9000亿资金缺口。暴利了近20年的房地产业“裸泳”者开始上岸了。众所周知,房地产业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两个关键环节:银行和土地。如果这两样出现问题,市场又如此的“理智”和“冷静”,房产业的“冰河纪”来临无可避免。但是,中国目前存在于各大城镇的房地产商有谁愿意束手待毙?海量的银行贷款、海量的待建或在建项目如何处置?
房地产萧条影响最大的是银行,即使中国的银行不会出现“倒闭”,但当银行无法回收巨额的房贷时,势必要克扣、挤压其他产业的贷款额度。而其他同样对银行贷款依存度极高的产业、行业,如加工制造业、外贸出口等,在无法及时取得贷款的情况下,只能自求多福了。--他们的衰落,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房地产业的拖累。
今年9月刚发生在浙江的两家企业老板自杀的原因,就是因为银行抽贷。而抽贷的原因据说就与房地产拆借有关。
因受房地产拖累的产业和企业,可能达到中国目前中小企业总数的50%左右。
预言五:美国经济衰退引发中国制造业大火拼
从1992年中国出台的“出口退税”政策开始,中国产品“走出去”成就了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目前中国出口的目标国主要是美国和欧洲。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中国的产品主要分三大区域销售,即国内市场、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美国是一个喜欢占便宜的国家,中国提供的“价廉物美”的产品主要销售国正是美国符合了美国人的心理需求。美国与欧洲不同的是,欧洲人更讲究所谓的“高贵”和“尊严”,所以他们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怀疑和不信任,使得一直不太看重产品品质的中国制造商们更喜欢和美国人做生意。比如中国的纺织业、玩具制造业、休闲用品、服装业等等由于前几年受到欧洲RICHE等产品标准的限制,就大量转向美国市场。
30年来,尽管中国GDP一直保持持续的增长,但中国内需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在GDP的份额中,75%的增长来自于城镇建设,只有不到35%的份额源于国内市场需求。那么,当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后,国内内需市场又无法承载接盘,欧洲市场对中国产品的信任度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制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只能有一个结果:严重积压!
中国将在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出现生产、供给过剩!如此大规模的商品积压和供给过剩,将使中国制造业出现一次空前的火拼。这场火拼最先由外贸型企业挑起事端,他们会把大量原先用于出口的产品更加低价地向国内倾销,国内企业为保住固有份额会起而反击;随后会出现企业兼并、倒闭,产业链重组、更替以及市场萧条等。
在这场大火拼中,危害最大的应该是外贸出口类企业和部分规模、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
预言六:失业人口数量急剧上升,农民工返乡潮出现
即使在上述前提成立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出现危机的机率还是很小,但中国企业倒闭或停产的数量却非常可观。2008年近10万家企业倒闭的事实将是失业人数骤增的温床,随后的房地业萎缩、外贸出口企业减少、国内中小企业停产等等因素,将迫使中国工薪阶层被迫离职、辞退、失业、回乡。
其实,早在今年8月之前,广东的外资企业已经在清理企业内“闲散”人员了。在笔者了解的有限的资料中,珠三角部分台资、港资企业精减人数最多达到企业原先总人数50%。
这些自愿的、被动的离职或遗返人员,一小部分会跳槽到其他企业继续工作,另一部分将凭借自已多年打工的血汗钱开始创业或做些小生意。但绝大多数会应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动而返回家乡---但他们不会种田,他们会用自已的方式处理具有“70年使用权”的自有土地。比如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比如经营养猪、养鸡等传统养殖业,比如承包山林、池塘从事非农业,比如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等等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新农村产业”等。
这些举动将会带动周边农民效仿和跟随,农业产业化很有可能会在这些人手中逐渐兴起,那些“小打小闹”的农村产业作坊也会象当初温州人一样被逐步放大,随后出现资本向农村转移、农庄经济兴起、农产品加工规模化形成、农产品产业链趋向成熟等方向发展。
而城市企业的“劳工”却仍会继续出现“民工荒”。
预言七:城市贫民阶层增多
大前研一将日本社会看成是“M”型社会,即高收入与低收入人群比例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中国这种现象近年来的表现由基尼系数可明确反映出来,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居历史最高位并超出国际警戒线0.1个自然值。这个数据所反映的事实是中国社会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落差已超过国际警戒标准!
中国低收入人群目前主要集中点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农民(部分偏远山区、西北农村当属此类),城市贫民阶层正处于规模化酝酿和形成之中。
城市贫民阶层包括了下岗工人阶层、外来打工者、小生意暂居者、巨额贷款买房入住者、城建占用耕地移入者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高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以及收入低于消费者或背负过重的各种贷款者。
伴随着企业减产、停工、倒闭和精减,原先在城市中赖以生存的城市“边缘人”将成为首当其冲的城市贫民阶层。其次是被占用耕地后的“郊区”新入驻城市居民,随着他们卖地收入的逐渐减少,又无一技之长的谋生手段,他们会迅速成为城市贫民一族;第三是身负巨额房贷之类的“月光族”,会有相当一部分因无力支付贷款而回归城市贫民阶层。
中国多年来的城镇建设下的繁荣,很有可能会被这一群正在形成的低收入者所抛弃。也许,当年急功近利的中小城市很有可能会走向城市空心化。一栋栋新建的高楼大厦将会是谁在里面居住呢?
预言八:汽车业危机、新能源走俏
对于当今中国人来说,最大的奢侈品是汽车消费。如果经济持续保持现况发展的话,即使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紧张等成本、物价因素限制,中国的汽车销售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当经济发展出现停滞、信心出现危机、生存面临挑战时,人们第一压缩的开支当然是例如汽车这样的大宗奢侈品了。
中国的轿车年总产量是8500万辆,实际市场需求约6000万辆,本来就已经供过于求了。如果汽车滞销,再加上原料成本上涨,国内汽车产业的日子将非常难过。合资、外资的汽车产业也许可以凭借其背景、实力和国际市场顺得渡过难关。但完全依靠内市场购买的国产汽车、民营汽车制造商,以及围绕在汽车产业上下游的汽车配件供应商、服务商和一整个产业链将出现严重的危机。--而这一危机是很难克服和扭转的。
与此相反的是新能源行业。如太阳能产业、风能产业、地能产业将会出现从未有过的热潮和井喷。这一市场快速催动的动因是受市场心理因素的刺激而产生。因为受到信心的影响,“长裙理论”原理会被激活,人们更关注一次投入后不再支付后继成本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太阳能热水器,普通的销费者认可的原因是因为花一次钱之后,不必要象电能热水器一样再长时间支付后续的电费了。而汽车却完全不同,汽车买回之后,仅仅是消费的开始。
其次是风能,利用风能发电或作为动力而转换的民用产品;
然后是地能,比如在欧洲就已经开发出利用地面温度做为冬季取暖的新能源产品。而且这种产品还开发出相应的地温地板、地温热水器等民用商品。
预言九:全球主要原材料价格回落
不管你是否相信,美国救市失败的最大受益是全球主要原材料价格回落。
中国近几年困扰制造业的最大因素是大宗原材料成本不断攀升,比如铁矿石、木材、石油、橡胶,甚至大豆、猪肉等。而这些大宗原材料涨落的根本原因并非供求关系的影响,恰恰是以美国投资财团为首的国际钞家的杰作。他们深知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不高,主要依赖于原材料加工和简单的转换。钞高任何一种中国需求量大的物资,中国企业最终都会接手,就象股票市场一样,再高的价格都有人敢买,而一旦价格回落,观望者、望风而逃者会在瞬间把大盘砸得稀烂。
那么,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危机和中国企业出口量的锐减,一方面投资者的信心会大为减弱,另一方面中国原材料需求会应声而减。那些拥有资源、原材料的国家会在期货市场上把国际价格拉回到市场供求的理性规律内进行交易,供求决定价格的市场规律重新生效。
预言十:中国GDP增长幅度将回落到7%左右
从1978年开始,中国GDP增长率以12.3%作为开局,至2007年的30年内,只有1981、1989和1990三年的增长幅度在5%之内,其余的27年绝大多数保持8%-11%之间的增长,其中1984年增长幅度更是高达16.2%。
这其中固然有很多不科学的成份和不合理的因素,但总体来说中国30的经济发展是持续和高增长的。2009年的中国GDP会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GDP的直接回落---这一回落却并不一定代表退步,恰恰相反,它有可能促进中国经济向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理性表现在:
一.城市建设所拉抬的GDP份量迅速减少;
二.内需市场因商品过剩而导致的市场疲软;
三.国内市场重新组合、震荡的适应期反映;
四.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和发展战略规划转移所产生的缓冲;
五.消费者信心重建的市场周期等。
作者:陈竹友,中国企业发展能力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企业发展能力体系管理咨询理论创始人,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特聘讲师,清华大学总裁高级研修班专家讲师, 商曌管理咨询公司首席知识官总经理、CKO, 《企业成长密码》作者,著名管理咨询师、企管顾问、MBA/EMBA能力战略指定讲师。
主讲课程:《企业密码-基于企业发展能力的基因战略》、《企业基因战略-构建企业明天的竞争能力》、《职业经理人必备的八大能力》、《基于过程的目标与绩效管理》等。
邮箱:hmchen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