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大联盟,欢迎您! [ 培训师入驻 ]    [ 会员登录 ]
找培训师,就上培训师大联盟
  
找培训师,就上培训师大联盟 找培训师,就上培训师大联盟
当前位置 > 管理文章 > 个人修炼
“职业倦怠症”患者:向提前下车say no!
作者:施怡彤    分类:个人修炼    来源:原创    时间:2013/3/21 12:52:02

春天刚至,“职场懒惰症”百态又现:神情呆滞、光坐不动、敷衍了事......让企业HR及部门经理头痛不已。可有那么一群人,其症状已远不是这种“小儿科”级别,而是让众多企业领导束手无策,他们,正是被称为“职业枯竭”磨练着的资深高管。

A,四十有余,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已有十多年,自认已是行业专家。但最近A越发觉得工作力不从心,人也不禁烦躁起来,常与空降上司吵得不可开交。终于,在又一次与上司激烈争论过程中,A拍案而起,对自己效力了10多年的老东家说了byebye。远离工作后的A很快开始不淡定了,因为他发现,除了工作,生活中再没其他能让他提起兴趣的事儿了。

B,年近五十,二十载有余的高管经历让他心力交瘁,负责的项目是成是败,早已不能提起他心里的一丝涟漪了。如今他想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狠狠地放个长假,把公司事务置于九霄云外。就在这时,一猎头把一份高薪厚职的“跳槽建议书”捧到了他面前,薪酬比现在翻了一番!考虑过后,他还是拿起了行李箱,拒绝了这块到嘴的肥肉,原因就是:新工作要求B带领团队,为公司开疆辟土。

AB两人不同的选择,同样的根源——职业倦怠(也称为职业枯竭)。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有数据显示,这种极端的“职场懒惰症”主要发生在4050岁的职场人士中。因此,笔者把这种人到中年,出现方向不清、激情不足、动力不够的工作状态称为“39岁现象”,用以比喻那些因在40岁前没有及时做好过渡准备,进而出现职场倦怠感的普遍现象。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职业枯竭的现象呢?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

1、体力、精力大不如前,身体处于亚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出了问题,体力、精力明显下降,加班、出差、赶项目等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体力与心力是相通的,于是,不少资深高管越发感觉心力交瘁。

2、观念冲突,技能滞后。人最不愿意认老,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已经过时,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换代又越来越快,让有着自己一套工作方式的资深高管深感压力。70后想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观念和技能的停滞不前成了最大的障碍。

3、家庭负担重,激情难散发。年轻时,一个人带着梦想就能上路,天不怕地不怕。可现在已有了自己的家庭,万事都不能轻举妄动,再加上长年累月的工作,激情大幅退却,倦怠感油然而生。

对于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心理学上还有个“心理舒适区”的说法,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这个区域一旦被打破,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企业高管经过十余年的职场打拼,在管理界占有一席之地后,一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会极易成为“39岁现象”高发群体中的一员。上文中的两位职业倦怠的高管,正是因为他们习惯已久的心理舒适区被打破了,本让他们游刃有余的职场,渐渐让他们感到了压力、疲倦、迷茫。

改变吧,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变吧,又怕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于是,他们只好对职场世界说:“停一停,我要下车!”

等等!职场高管们,你们不用急着下车,或许你们该做的只是转换车道。职场上,主动跳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吸收更多更新的资讯,重新梳理现有的职业资本,找到新的“起点”,找到更能施展实力的舞台,让个人资本继续发光发热。生活上,不妨把专注于工作上的视线拉回享受生活中,发展1——2个与工作毫不相干的兴趣与爱好,同样能给自身带来成就感与控制感的满足,弥补在工作中未能达成的一些内心需求。

资深高管们,从今天起,提前做好积极过渡的准备,防止“39岁现象”的出现,让你们远离那该死的职业倦怠吧!

施怡彤 介绍
        知名职场心理专家,北京大学首批企业心理导师,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实战专家,企业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项目专业导师,国际商业心理学应用课程体系创始人、首席导师,多年的知名外企及大型国企的高管经验
          施怡彤 详细介绍
施怡彤 文章
  积极心理学在班组管理的应用系列篇
  消费者心理:电商“别”有用心,小
  【职场心理】职场“女爷们”,更需
  职场心理:中国第一夫人式的职场之
  职场心理:职业转型——想要鲜花还
  职场心理:有“峰”有“终”,离职
  职场心理:HR也会累,职业倦怠要
  职场心理:把工作视为事业,员工企
  职业心理:职场新人,人生何处无转
  职场心理:职场的春天,迷失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