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培训师大联盟,欢迎您! [ 培训师入驻 ]    [ 会员登录 ]
找培训师,就上中国培训师大联盟
  
找培训师,就上中国培训师大联盟 找培训师,就上中国培训师大联盟
当前位置 > 管理文章 > 企业管理
中国民营企业四大瓶颈
作者:刘易    分类:企业管理    来源:信息来源不详    时间:2011/12/19 15:00:09

中国经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这样的宏观格局背后是中国民营企业赢利模式严重“产品化”。
    也就是说,中国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中,绝大多数是远离终端客户的“产品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意味着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实更多的是成本竞争力,而不是“客户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在金融危机中,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攻击中国发展模式是金融模式的原因之一。

    这固然有其偏见与政治目的,但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如果其竞争优势是低廉劳动力成本之上的制造优势,那么,这种发展模式无疑会通过全球化的资源分配机制,导致全球资源使用的低效与经济结构的失衡,从而导致全球化的经济危机。

    所以我提出,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上帝对中国民营企业转型的一次暗示。我们一定要读懂这次暗示的战略含义,那就是真正的危机是内在的,是我们国家经济结构的危机,是我们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危机,这次危机的真正含义,就在于提醒我们懂得民营企业劳动力优势的春天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将是一个“凭实力见高低”的夏天。

    远的不说,就说邻邦印度吧。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科技大国,拥有400万科技人才,在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印度已经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在我们出口产品的同时,他们在出口软件与“外包”服务。在国际经济舞台上,谁是未来秋天的收获者?也许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要知道,中国与印度的这种差别,不仅是经济总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与人民生活质量的竞争。

    制造业与服务业背后是两种不同的企业家精神。

    制造业背后的中国企业家精神,提倡的是“天道酬勤”,但缺乏的却是创新与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而所有这些恰恰是服务业所强调的。1994年印度通过了版权法,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我们知道,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业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是制造业无法比拟的。

    同样是制造业,日本与韩国企业的发展模式是追赶世界一流。日本企业追赶美国,韩国企业追赶日本,而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也有追赶,但大多是国内关起门来相互追赶,在国内的政策环境与经济环境下,这种“内战”的结果,进步当然是有,但伴随而来的副产品,常常是恶性竞争与政府干涉。内蒙两大巨头蒙牛与伊利不时爆出的“恶斗”,各地政府封锁市场,通过公安司法力量帮助本地企业打击竞争对手的事件时有发生。

    另外,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并不值得永远夸耀,因为劳动力成本的另一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收入,据全国总工会的数据,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且现在大部分员工收入增加速度落后于CPI增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觉得,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企业发展方式上讲,企业家再也不能把“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自豪地挂在嘴边了,难道我们就没有能力在提高企业赢利能力的同时,同步提高或甚至先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吗?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式,从单纯追求“量”的增长,转到追求“质”的增长方向上来,这一转变的核心就是“创新”。

分页显示: 1    2    3 
刘易 介绍
        
          刘易 详细介绍
刘易 文章
  刘易谈谈一个民企人资总监的经验杂
  苹果的赚钱逻辑
  文化是创新的最大敌人
  团队管理:没有管不好的员工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