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在工业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对产业发展功不可没,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着区域经济发展,正因为如此,各地都相当重视工业园的建设。但这也助长了工业园泛滥之风,最多的时候全国有数以万计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到了不得不整顿的地步。
有关数据显示,仅2003年和2004年两年就砍掉了8000余个工业园。随着国家对土地监控力度的加大,这几年工业园项目审查更加严格,此番调控,倒是带出了不少新型、优质工业园,也“道出”了工业园发展的新态势。
概念“纠正”,从工厂聚集到产业集聚
何为工业园?恐怕现在许多人印象中的工业园还局限在“圈一块地、修几条路、招几间工厂”层面,现在各地还有许多小型工业园都处于这个低层次。这是在延续原始的工业园概念。
最早的工业园可追溯至18世纪,当时工业园是一个国的概念。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工厂的飞跃),成为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园。当然这个工业园的名号是后人安上去的,但却无形中给工业园下了个定义:工厂集中地。
本文发表于博锐|boraid|
目前,我国开发区、工业园遍地开花,但遗憾的是,多数工业园根本不去研究客户(未来的投资者)的投资心理、投资利益、吸引投资者欲望的兴奋点在哪里,便开始盲目招商。其实就是对工业园认识陷入误区,对引进的企业不加甄别,来者不拒;对自身产业定位不明确,甚至没有合理的规划。
笔者曾参加过几个工业园和开发区的招商活动,其工业园的招商方案、画册,印刷、制作相当精美,但却是千篇一律地强调区位优势、交通方便、税收优惠、资源丰富、手续简化、劳力便宜等令人乏味的招商表述,毫无特色可言。
2007年9月27日,国内首个综合产业园区——联东U谷在北京登场,开启了集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业园新模式。U谷地处北京东南工业产业带核心位置——亦庄产业新城中心,可容纳500家以上企业发展,解决4万多人就业。据了解,联东U谷以高端服务业为龙头,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医药和新材料为主导产业,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主要特征,融合二、三产业发展,承接跨国企业整体产业链转移,是跨国企业进入中国的产业服务平台,是北京继 CBD 之后的又一首脑经济区,是北京产业升级的示范板块。
开发主体,政府角色淡化
众所周知,工业园区是一个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涉及资金门槛较高,回报慢的项目,一般的企业是不敢轻易涉足其中,鲜有民间资本投资,一般都是由政府来完成的项目。但是,随着沿海城市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深入,以及工业用地地价的上涨,越来越多的资本将目光投向这个市场。目前,除了国际资本(如普洛斯、AMB、腾飞集团)的进驻,国内颇具实力的开发商和企业也都已经在这个领域“跑马圈地”,如复地、祈福等。
不久前,由瀚和集团投资建设的圆洲工业园一揭牌,就在业内掀起一股轩然大波。其之所以引人注意,除了该工业园是国内首个由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的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先进的运作模式,符合节能减排、工业园环保的大趋势。据圆洲工业园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工业园专门引进两类企业,一类是纺织企业,一类是电镀企业。前者产生的工业废水是酸性的,后者产业的工业废水是碱性的,两者一中和,即节约了处理污水的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污染的产生。